第0864章 双方撤军谈判
**“救时之才”金弘集,1842年生,庆州人,字敬能、景能,号道园,早期事大党、甲申后稳健派任外相,甲午后亲日派出任首相。
他是**近代史的开创者、风云人物,不仅宣布脱离清朝,委托日军驱逐清军,而且领导了**的内政改革——甲午更张,内容涵盖: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社会等各个方面,是**划时代的大改革,初具国家形式,推动了**社会进步。
当然,他只是日本的传声筒,登台伊始的这2条重磅声明,其实并非个人主张,更不是什么新状况,而是——日本政府在6月份就已分别照会中朝两国政府的声明,并被中朝明确拒绝。
日外交部为此向大清总衙发出:第一次绝交书,0622。
在与袁世凯冲折无果后又发出:第二次绝交书,0714。
而**新王大院君、首相金弘集的首秀声明,0724,使清军在**失去了法理依据,继续待下去就不再合法了。
**出现这种文台恶果,实际还是有个过程,为时一个半月,不长也不短了,可见中日两国两军在**的博弈风格。
既然东学党已经停战,那么清军入朝就已多余,当即就该撤回,但是日本并不谋求清军撤退回国,而是照会大清总衙:改组**政府,时间在6月16日。
前面已说过,清军入朝的目的是大妈定的,不是总衙所能左右,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。
6月23日,日本又要求**政府废除与大清的所有条约,亦被凛然拒绝。
如此,日本似乎只有自己下水来做了,其实这是出兵的谋略双簧,结果自然是出兵,矛头直指汉城:**政府。
日军7月6日登陆仁川,大清“****交涉通商事宜”袁世凯向大鸟圭介提议:双方同时从**撤军。
大鸟圭介现出浓厚兴趣,说:“这个可以啊!谈吧~”
袁世凯,时年35岁,早已是**专员专家了,上次甲申建功**,大清赢得宝贵的十年和平前景,这次能不能再创佳绩?
其实答案也已有了,不能。
为什么?因为:没兵。
这就是历史的优势。
鉴于他后来的巨大影响,在此给他立个早年小传,不为过吧?
袁世凯,男,汉人,大清知名政治家、军事家,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王明口镇袁寨,字慰亭、慰廷,号容庵、项城、洗心亭主人等等。
叔祖袁甲三,累官漕运总督,叔父袁保庆,官至江南盐巡道,袁世凯自幼过继叔父保庆为嗣,少随父到济南、南京多地读书,父死随堂叔父、户部侍郎袁保恒到京读书。
1876、1879,2次乡试未中,因此弃文就武,188105至山东登州投靠结拜父吴长庆,任庆军营务处会办,并随吴长庆部入朝1884,因甲申立功,继吴长庆撤回之后为:****交涉通商事宜。
由是观之,老袁还真没出身,不论文武,文的还试过,武是试都没试过,全靠家亲势力、人脉资源办事,作为创造甲申神绩的神奇人物,还真比不得曾李等团练豪杰。
这回与大鸟圭介谈判双方撤军,实际是在日本出兵之后,奉了李中堂的密令,只争取到2周冲折时间。
实际,老袁的对手大鸟圭介是中国通,1889任驻清公使,1891转**,外交历练过人,虽然上次甲申政变输得很惨,但这次甲午更张是一定要赢,要新旧帐一块算的。
大鸟谈扯的目的,有2个:
1让清军自行先撤,日军借口改组**政府后撤;
2实现不了1,就拖住老袁,稳住清军,让日军下手,武力驱逐。
袁世凯谈的目的,就是字面意思,最好都撤,否则都不撤,只会有这两种结果,出现第二种结果时才会情况严重,准备增援,开战。
大鸟的出发点更高:先针对朝军、王室、内阁,再针对清军,步骤正好相反,实际更快捷:1文的不行就剩武的了,谈2就是装样子拖时间,等日军到位了。
尽管双方频频接触,其实老袁这次太被动,就是都不撤,要开战,节奏上也落后对手大鸟一大步了。
两人一来二往,虚与委蛇,谈到7月13日就已无话可谈,冲折到20日难以为继,老袁无计可施,建议朝廷主动撤军。
日军决定开战清军,从汉江出口下手,大清则决定增援,南北夹击,对决日军。
21日,国内援军才出发,日军却直扑汉城,真的进攻朝军、下手改组**王府去了!
7月23日夺占汉城后,日军步骤上就该直接开战清军,其实还不然,让清军自己知难而退,自动回国,岂不更好?
前已说过,0706日军出兵时,李中堂正是这想法,主动撤回,无奈已被大妈大爷否决,即指示谈判双方同撤,0720谈崩时情况已经严重,才调大军增援入朝,实际还寄望英美法德俄调停,终因日本圆滑外交无果。
所以,清军已经失去了撤回的黄金期6月底7月初,真要在朝对战日军,已经不是援朝的出发点了,而是水涨船高的临战表现。
李中堂早已洞悉大妈心理:坚决扶持**大妈,就冲日本天皇是爷们也得一战,不许退却,更不许主动回撤示弱,长人志气。
当事人如果是吃瓜心理,事情就没有不大的了。
既然要打,大妈大爷就是战略层面的南北夹击汉城,李中堂只是战术层面的安排——
1一战决胜,日军退出**;
2长期作战,双方对峙;
3战败撤回,结束战争。
大妈大爷高瞻远瞩,绝对不会接受3,李中堂战场过来人,绝对不会再指望1了!
所以,清军的战术发挥最理想的话,从平壤、牙山对进汉城,南北夹击,决战日军,将第9旅团7000人击出汉城,退出汉江口,实现1。
退而求其次的话,汉城决战失利,退据平壤、牙山,回到初战状态,是能够达到2的。
从后来实战部署、临战表现看,李中堂的构思比我这写的美妙,当然他给了前方总指挥叶志超很大的机变权,以致我这写的好像无病**、纯粹扯蛋。
